由于身体机能的缺失或受限,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面临着比普通人更多的安全风险。
近年来,南京残联将残疾人安全保障放在突出位置,既通过实地探访,构建起了“残疾人服务机构安全生产走访+残疾人居家安全走访”双轨模式,又积极引入智能监测设备等科技手段,打造出“人工排查+智能预警”的安全保障体系,多管齐下,坚决守牢安全底线,为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基础。
守好集中服务“安全门”
残疾人服务机构是众多残疾人日常活动、生活的重要场所,目前,南京有231家常态化运营残疾人之家,61家市级定点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其安全状况直接关系到大量特殊人群的生命财产安全。
8月末的南京,烈日当头,市残联办公室工作人员带着第三方消防公司的专业人员一同前往秦淮区某残疾人服务机构,对上半年安全生产排查时发现的问题隐患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
根据3月份记录的问题清单,该机构存在消防水龙、灭火器未设置巡检卡、使用说明,自动喷淋系统末端试水排水不规范等问题。这一天,市残联工作人员及第三方专业人员对照清单逐项复查,检查落实情况。“今年3月份残联过来帮助我们找出问题之后,我们立马就找第三方过来按要求整改,很多消防的专业知识我们其实不太懂的,如果不是残联带专业人士来看,我们自己很难发现隐患。”该机构负责人说。
一张问题清单,左边是发现的隐患,右边是整改情况,区残联对整改情况进行复核把关,这张问题清单直到该机构彻底完成整改验收才算完成,形成发现问题—落实整改—检查验收的闭环管理。
南京市残联组建了包括残联工作人员、消防专家在内的专业团队,对残疾人服务机构常态化开展“四不两直”走访。走访团队严格按照消防、食品等法规制度等标准规范要求,对服务机构的消防安全、食品安全、设施设备安全、医疗护理等方面安全进行全面细致的排查指导。今年上半年,南京残联通过“四不两直”等形式,已对81家残疾人服务机构进行安全风险隐患走访指导,发现隐患256个。截至目前基本整改到位,同时还完成24家使用钢瓶机构“瓶改管”“气改电”改造,指导14家机构拆除违规安装的防盗网、防护栏。
筑牢居家安全墙
除了对服务机构的探访,南京残联还高度重视对残疾人家庭的探访。对于大多数残疾人而言,家庭是他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居家安全是保障其生活质量的基础。
从2023年起,南京坚持为3.7万名重点困难残疾人提供一周一次入户探访关爱服务,高温严寒等特殊时期会适度加密频次,及时解决残疾人的“急难愁盼”问题,这其中居家安全问题也是探访的重点。在探访的过程中,发现不少残疾人家庭缺乏安全意识,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每到一户,探访人员便认真逐项地检查,包括家里的厨房燃气管阀是否存在泄漏、裸露电线是否老化;电线插座是否安全合格;使用的电器是否存在漏电隐患、地面是否防滑等。
今年年初,浦口区桥林街道林山社区赵姐家的电路改造工程圆满完成,早前南京残联在探访中,发现赵姐家的电器电线私搭乱接,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赵姐一家七口,三人残疾,其中还包括了两名重度残疾人,多年来一直依靠低保维持生计。由于家庭经济的捉襟见肘,电路改造成了赵姐一家心中的一块大石头,探访之后,残联积极联系协调,最终为该户完成电路改造。
除了排查、帮助解决安全隐患外,考虑到一些独居残疾人行动不便、信息获取渠道有限等实际困难,工作人员在入户走访过程中,还会同步开展安全知识宣传,提醒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用电用火安全,切实提升安全防范意识。
寒来暑往间,市区街社(村)四级一体联动,走街串巷、入户上门,定期深入残疾人家庭,了解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和安全需求,筑牢居家安全墙。
科技赋能“添利器”
在坚持实地探访的基础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南京残联也在积极探索科技赋能特殊人群安全保障工作的新路径、新方法,通过引入智能监测设备、紧急呼叫系统等科技手段,结合探访关爱,为特殊人群织密安全网。
今年6月的一天,南京市鼓楼区宁海路街道城市数字治理平台中智能水表守护关爱预警平台发出用水异常提示:祁家桥4号某残疾人家庭水表数据异常,超12小时显示超低用水量。接到智慧水务平台发出的警报后,社区网格员立即尝试联系住户,但均告失败,随即联络值班人员上门核查。工作人员在抵达现场后,发现62岁的哥哥摔倒在地已无法动弹,而他智力二级残疾的妹妹完全不知所措,社区工作人员火速将其送至医院,同时安置好妹妹。“要不是智能水表及时预警,后果不堪设想。”回忆起当时情况社区工作人员仍心有余悸。
智能监测设备的引入,对特殊人群的安全监测更加精准、及时。除了智能水表,“毫米波雷达”人体感应传感器、智能报警器等设备,也在共同守护特殊家庭。“在长期的入户探访工作中,我们深刻认识到特殊家庭存在的困难和安全隐患,这些智能设备,也是基于在探访关爱实地了解的基础上引入的。”南京残联相关工作人员说。
长效机制“作保障”
从实地走访的“脚步丈量” 到科技赋能的 “智能守护”,南京残联以扎实的举措、创新的思路,不断完善残疾人安全保障体系。事实上,为了确保特殊人群安全保障工作能够持续、稳定地开展,南京残联已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长效机制,为安全工作的常态化提供有力保障。
近两年,南京残联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特殊人群安全保障工作的规章制度,明确了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确保安全保障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先后出台《全市残联系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2024—2026年)实施方案》《南京市残疾人服务机构全员安全责任体系(试行)》《南京市残疾人服务机构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管理制度》《残疾人服务机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关于加强共有建筑内残疾人服务机构消防安全管理的通知》等,各机构根据自身情况做到目标任务规划明确、制度举措紧贴实际、联动防范有章可循。同时,南京残联还注重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与公安、消防、卫生健康、民政等部门建立了定期沟通协调机制,共同研究解决特殊人群安全保障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 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南京市残联系统深入日常工作的切实行动。为了推动安全知识学习与实操能力提升深度融合,南京市残联坚持将安全工作融入各类培训。市残联编印《安全生产知识题库》《安全知识100问》供一线人员学习,并邀请消防等专业部门指导残疾人机构开展应急演练,同时开展安全知识竞赛,今年7月25日,南京市残联系统举办安全生产技能竞赛决赛,来自各区8支代表队24名选手,经过多环节比拼,展现了扎实的安全知识储备与应急处置能力。通过“培训+演练+竞赛”的组合拳,有效提升全市残联系统工作人员和残疾人朋友的安全意识与防范处置能力。
保障特殊人群安全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底线要求,南京市残联表示将持续优化“探访+科技”双轮驱动模式,把长效机制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守护安全的“实际效能”,让每一位残疾人都能在安全、安心的环境中生活,切实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