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中旬,大厂街道太阳花残疾人之家负责人朱军林带领社工参观“不老居”——南京民俗文化体验基地,实地考察非遗项目。
雨天室外的四月还有些凉意,室内却谈笑风生。“不老居”负责人、浦口区作协主席徐仁萍热情接待朱军林一行,向其介绍了以“葫芦画”为主的非遗项目。据介绍,不老居长期以来致力于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他们以葫芦为载体,打造出本土吉祥文化,为浦口区的文旅产业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满屋各式各样精致的葫芦瞬间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朱军林不仅惊叹于非遗大师们的高超技艺,同时也被徐仁萍主席对传统文化的情怀打动,她当即拍板决定为大厂街道的残障人士引进“葫芦画”。“葫芦是吉祥物,我们要把这份祝福送给残障人士!”朱军林斩钉截铁地说道。
在大厂街道的支持下,5月23日下午,来自“不老居”——南京民俗文化体验基地的非遗传承人朱威宇与朱兴玲走进大厂街道太阳花残疾人之家开展“巧手彩绘,葫芦生花”非遗培训。此次培训吸引了众多残障人士的积极参与,大家共同体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盛宴。朱兴玲老师首先向残障人士们详细介绍了葫芦彩绘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以及制作技巧,随后给大家发放葫芦和画笔。考虑到大家都是初学者,朱老师为大家精选的都是土生土长、表面平整易作画的葫芦。
“葫芦就是‘福禄’,代表长寿、多子多孙,我得用心画,画好放家里吉利!”对于葫芦这样的“吉祥物”残障人士们特别喜爱,学习起来自然热情高涨。残障人士们左手扶葫芦,右手执笔,专注地用色彩和线条在葫芦上勾勒出各种图案。有的结合夏天,画个大西瓜,再请朱老师帮忙“点睛”几笔,画上西瓜籽,培训室内仿佛都多了几分凉意和香甜;有的则看着窗外景色,大胆尝试现代抽象艺术的独特风格;有的残障阿姨仍怀揣着“少女心”,在葫芦上画上裙摆飘飘的小姑娘。大家互相展示,笑作一团......每一个作品都充分展现了残障人士的艺术天赋和创造力,葫芦里承载着他们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
朱威宇和朱兴玲老师是青年非遗传承人的优秀代表,他们的创意指导给残障人士们的葫芦作品注入了不少时尚、新潮的元素,让这些普通的“闷”葫芦,在大家的巧手之下,变成了充满夏日色彩的非遗“宝”葫芦,让非遗文化得到更有意义的传承,同时点亮了残障人士的热情仲夏。
本次培训主要是教会残障人士如何在葫芦上进行彩绘,在以后的日子里大厂街道将持续开展非遗葫芦制作培训,用精巧的非遗产品将传统与现代艺术化地熔于一炉,引导残障人士设计出葫芦挂件、葫芦摆件等文创产品,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一方面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探索新路径,另一方面让残障人士的非遗手工艺品更具市场附加值,将残障人士对非遗的兴趣转化为增收的方式,最终实现传承与助残的双赢。